根据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国庆出游趋势预测,国内长线游和出境游热度双双高涨,截至9月23日,国庆期间国内亲子游订单环比节前一周翻2倍,亲子酒店订单环比增长超3倍,主题乐园订单增长近三成炒股配资手机版,亲子游客占比达40%。中国银河表示,今年十一积压的旅游需求有望得到释放,结合去年低基数,今年有望得到环比和同比提升;中银证券指出,国内报复性出游或同比有所降温,出入境游仍有望持续修复;中航证券认为,各大旅游景区的经营状况呈现出整体性的复苏态势,十一假期旅游热度有望延续。
整体而言,中秋假期期间受时常较短和台风天气影响导致整体出行情况同比下滑,十一假期若天气因素改善,积压的旅游需求有望得到释放,结合去年低基数,今年有望得到环比和同比提升。
广东以“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牵引,突出强县健全动力机制,突出富民强化制度保障,突出融合促进区域协调,突出向海拓展发展空间。
惠州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这座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古村曾经一度空心化,而今风貌齐整、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南方日报/供图
9月13日,广东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要围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以优化完善“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牵引,突出强县健全动力机制,突出富民强化制度保障,突出融合促进区域协调,突出向海拓展发展空间。
广东如何激活县域发展“潜力板”?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如何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造血”?如何向海拓展发展空间……“百千万工程”实施近两年来,广东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进展顺利,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涌现,不断拓展“百千万工程”发展空间。
强县
激发县域活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强县健全动力机制,着力提升县域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县域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深入推进强县扩权和扩权强县改革、镇街管理体制改革。
“百千万工程”全省一盘棋,落子看县域。长期以来,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于县——面积占比超七成的县域,仅贡献了全省约12.5%的GDP。
产业强,则县域强。在《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中,产业发展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聚焦县域产业,各地纷纷下好特色优势产业“先手棋”。
8月27日,连州市2024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签约、奠基、开工、竣工、投产仪式举行,62个项目涉及产业、基建、农文旅和民生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169.6亿元,奏响了“小县大城”的发展强音。
与此同时,广东不断向改革要动力,把县域这块突出“短板”转变成“潜力板”。
去年以来,广东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推进实施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将60项省级事权批量调整由市县实施。涉及调整的事项类别包括行政许可、公共服务、行政确认、政府内部管理事项等。
如何承接、用好省级事权下放?惠州市博罗县的做法是理顺县直部门机构职能体系,从编制资源挖潜增效,并深化镇街管理运行机制、综合行政执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我们制定了下放权限承接具体措施,以及相关配套方案和操作指引。”博罗县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44个省级行政职权新下放事项中,38个已全部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剩下的6个则无需进驻。在乡镇一级,突出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责设置机构,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比如建立了事业编制周转池,以支持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引进人才。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广东县域发展不断打开新的空间,释放出新的活力。
富民
增收致富,让村民搭上发展的“快班车”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富民强化制度保障,积极引入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位于茂名化州市南盛街道蒲山村的正弦电子厂车间里,一群妇女正在埋头干活。“既能照顾小孩和老人,也能上班赚钱。”当地村民苏小妹就在这里上班,每个月将近3000元的收入,让她很满足。在这个乡村振兴帮扶车间里,有130多名像苏小妹这样的村民在这里工作。
正弦电子厂是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的“微工厂”。近年来,化州市将镇村闲置房屋改造成厂房,通过招商引进乡村“微工厂”。
“我们发动镇街对各村土地资源和在外企业家创办的企业进行系统摸底后,利用节假日拜访,发动大家参与家乡发展。”化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各镇街的在外企业家也纷纷响应,从东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回到家乡兴办企业。电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家具门窗加工……一间间乡村“微工厂”在化州市的农村破土而出。截至2024年10月,化州市已累计培育引入488家“微工厂”,每年创造税收约825万元,带动就业7500多人。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是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硬实力的必然之举。
当前,广东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
做好“土特产”文章,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共富型产业,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在南粤大地,农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村民搭上了致富的“快班车”。
融合
优势互补,加速与珠三角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突出融合促进区域协调,立足功能定位和优势互补,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度一体化发展。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以及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这两场重要会议上,省委书记、省长数次提到“产业”。
如何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造血”?
在深圳市宝安区,“反向飞地”的探索创新了对口帮扶协作的形式与内容。以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为例,两地实现要素双向交流、产业双向联动,助力澄海产业做大做强。
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张百松介绍,目前基地已有14家企业入驻,众多澄海优质企业在基地内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开展设计、销售等业务。比如,今年7月澄海一家扫地机器人企业入驻基地,利用宝安人才集聚的优势组建了3人团队,3个月的时间洽谈达成超3000万元的外贸销售订单。
区域间的联动还在于将珠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与管理模式“移植”到欠发达地区。
比如,汕尾市导入深圳国企主导园区共建,在省内率先成立合作园区管委会,构建“党政联席会议—园区联席会议—园区管委会”三级协调指挥体系,平移特区运营管理模式。同时,创新实施“基金+招商”模式,引进深圳头部产业引导基金,创设总规模10亿元的园区产业基金。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省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42.89亿元,同比增长16.23%;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579个,总投资约2056亿元。
产业协作、经验导入、人才流动……我们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不断碰撞交融,呈现出勃勃生机。
向海
向海图强,打开蓝色畅想空间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突出向海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机制,优化港产城整体布局,更好实现向海图兴、向海图强。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镶嵌在碧波之中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新开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4个,总投资14.8亿元。
阳江市阳西县海域面积5668平方公里,是广东省海洋渔业大县,拥有497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眼下,阳西县正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创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特色种业强县。
近年来,阳西县全力扶持发展海水种苗产业,海水种业规模逐年发展,全县共有种苗生产场(点)186个,面积约3万亩,工厂化孵化育苗车间15万平方米,建成实验室、标本室等科研场所一批。
向海拓展,畅想蓝色空间。在大陆最南端的湛江,这里三面临海,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243.7公里,占全省的30.2%、全国的6.9%,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
发展海洋经济是湛江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湛江市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规划》《湛江市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为湛江向海拓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粤东,汕头市推广“海上风电+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发展模式,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稳步推进,推动海上发电、水下养殖、海洋观光等深度融合,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全产业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在南澳建成。
当前,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向海拓展新空间已经跑出加速度。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叶石界 温柔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22期